理事长致辞——
打造勇于担当的现代银行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肖四如
一个成功的企业特别是银行企业,利润创造和市场占有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是价值的全部。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应该成为企业价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公众企业,立之于社会,取之于社会。和谐的社会关系,既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最重要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一种必然的责任。
我们的社会责任,刻在我们的旗帜上:江西人民自己的银行。全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88家成员行社,覆盖到全省各个市(县、区),2600多个机构网点遍布全省乡乡镇镇,存款客户达3300万户,约占全省成年人口的4/5;贷款客户数超260万户,覆盖全省半数以上的家庭和企业;以个私业主和企业为主的股东数量达44万户。我们的资金来源、股东(客户)均来自江西,贷款全部用于江西,形成纯收入都在江西,己成为“扎根江西、服务三农”最深最广的金融机构。今天,“江西人民自己的银行”,不仅是一种品牌形象,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他激发起每个农村信用社员工为江西奉献的热情与动力。
我们的社会责任,立在我们的宗旨中: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未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作为现代金融企业,我们积极承担对客户的责任,以个性化、亲情化、标准化、便捷式、全功能的金融服务,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努力为客户创造更多的综合价值;积极承担对员工的责任,坚持以人为本,把员工当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每个员工潜能,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努力为员工创造美好未来;积极承担对股东的责任,努力为股东创造利润,并为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一切利益相关者创造合理回报。同样重要的是,我们积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努力为社会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江西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发挥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融通资金、为各类经济主体实现市场交易、为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强大功能。
我们的社会责任,落在我们的战略里:打造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立足社区的零售银行、农民喜爱的农村银行。我们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改进金融服务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着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及实体经济发展,关心支持社会事业和弱势群体,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落实国家支农惠民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的重要金融抓手,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对社会负责任的重要金融力量。特别是在服务三农等弱势群体、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金融生力军作用,成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成为支持全民创业的主力银行。多年来,信贷增量长期保持全省银行业首位,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全省银行业和全国农信社平均水平。
我们的社会责任,贯穿于我们服务社会的行动中: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各级政府的发展战略,使金融惠及民生。在专注自身改革发展的同时,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以金融服务之功能践行着促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的责任,每年向全省800多万农户免费代理发放了累计500亿元的惠农补贴资金,出资数亿元免费为农民发放2700万张社保卡,在全省农村布放6万多台农商通POS机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开通公务卡、代理新农保、新农合等惠民业务,成为政府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落实国家强农惠民政策的重要金融纽带。特别是在1/4偏远乡镇网点亏损的情况下,坚守为农服务,实现“乡乡镇镇网点全覆盖、电子银行机具村村通”,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我们还建立起江西最大的企业慈善基金会,每年资助万余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
全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24000名干部员工在社会培育中成长、享受着社会的关爱,体会着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区域发展对企业与个人的价值,有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与热情的境界。这是我们企业的文化,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自2004年省联社成立以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通过十年的攻坚改革与跨越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截至2013年8月末,存款余额从420亿元增至3700亿元,贷款余额从300亿元增至2270亿元,经营规模是改革前的8.6倍。全省有13家县(市)农商银行、6家县级农村合作银行、69家县级联社,2633个营业网点覆盖乡乡镇镇,成为全省机构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的地方银行机构。
做大做强后的农信社(农商银行),积极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做实做强农村金融主力军,致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鼎力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热心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企业担当。
全省农信社(农商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行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省企业四好班子”、“全省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一等奖”、“江西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全省综治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现在的江西农信社,已成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的重要金融抓手,成为落实国家支农惠民政策的重要金融平台,成为服务“三农”与县域经济的重要金融力量,成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
落实国家经济金融政策 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全省农信社积极落实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支持绿色环保节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塑造适应主流、与时俱进的现代银行形象。
●着力支持实体经济。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全省农村信用社围绕稳增长、金融创新、增就业、保民生等方面,优化信贷结构,创新融资模式,简化贷款手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截至2013年8月底,全省农信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76亿元,较年初增加173亿元,增长28.59%;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1884亿元,较年初增加322亿元,增长20.62%,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目标。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转型升级意识,紧紧围绕品种调优、产品调整、规模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路线,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发挥资金引导作用,不断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先导性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对金属新材料、绿色食品制造、电子科技、农业生产大户和有市场潜力的种植、养殖户给予重点资金扶持。
●助力江西绿色崛起。将绿色信贷理念融入信贷经营活动之中,积极支持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在信贷投放导向和业务操作中引入环境安全和节能环保要求,设置严格的信贷投放环保标准,将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落实到信贷资金贷前审查、贷中发放和贷后管理各环节,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启动“绿色通道”,加快办贷进程,加速节能环保项目竣工投产,解决了部分节能环保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实际问题,确保节能环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以我省最年轻工业城新余为例,今年共投入信贷资金4亿元,支持能效融资、清洁能源融资、绿色装备制造供应链融资、环保金融等绿色融资项目,为余热余压回收利用、风电、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环保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在信贷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为企业环保设施改进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做强做实农村金融主力军
作为全省落实惠农政策的重要窗口和联系政府与农民最紧密的金融纽带,全省农信社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把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创新金融产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作出了积极贡献。
●率先消灭乡镇空白网点。在近1/4农村网点收益不能覆盖成本而经营亏损、没有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的的状况下,农信社独立承担了消除我省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任务,采取增设分支机构、布放自助设备、打造便农取款服务点等有效措施,消除金融机构空白乡镇70余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金融机构乡镇全覆盖。
●全面推进服务手段创新。将城乡金融一体化作为企业重要的责任目标,成功研发推广了百福借记卡、百福惠民卡、百福自助银行、百福转账终端、百福网上银行、百福电话银行等一系列电子银行产品,推出了百福财富管理系列金融产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使农村的基础金融服务得到明显改善,让农民享受了城市一样的金融便利。
●电子银行机具“村村通”。在行政村(社区)布设ATM机2101台,布放自助转账终端5.8万台,发行百福卡1070万张,发展农村收单商户2.2万户,签约网银用户14.8万户,金融服务向农村社区普及,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金融业务,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现代金融服务。很多县的农村信用社获县市政府颁发的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先进奖。
●大力创新支农信贷产品。因地制宜推出标准化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通过IS0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累计向400多万农户核发贷款证,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800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活动,共评选文明信用户60多万户,累计发放文明信用农户贷款150亿元。创新推出“百福惠民卡”,满足农户贷款的循环授信需求,一次授信、随用随借、循环使用。全省已发行百福惠民卡2.5万张,授信贷款21亿元。扩大“致富桥”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截至2013年8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9.79亿元,累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1405户,向668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发放贷款6.52亿元。
●全面代理“万村千乡”市场信息化工程。注重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省联社与省商务厅和省移动公司合作,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信息化试点,普及了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成为全省唯一一家代理此项工作的银行机构。在农村全面布放农商通POS机6万多台,以金融信息化助推城乡一体化,江西“万村千乡市场信息化工程”的推广走在全国前列,受到商务部高度评价。
●率先推出“百福银政服务平台”。在同业内率先推出了集财政惠农资金一卡通、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非税收入、新农保、新农合、财政账户管理、公务卡、工资代发等业务板块为一体的“百福银政服务平台”,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完整、安全、灵活资金汇划服务。该服务平台作为“江西模式”在全国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经验交流会上推广。
●积极做好惠农补贴“一卡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划拨、发放工作,七年来免费代理发放23大项57小项共500亿元补贴资金,代理发放2700万张社保卡,涉及农业、林业、商业、民政、计生、教育、社会保障和服务等多个领域,惠及近3200万农民。免费代理全省“一卡通”惠农补贴,每年要投入近亿元的财务成本,集中体现了农信社顾全大局、一心为民的社会责任感。
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关注弱势群体就业创业
全省农信社不断改善对中小微企业、创业青年、创业妇女、下岗职工、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支持各类弱势群体,帮助城镇居民创业就业,塑造了一个负责任的现代银行形象。
●设立小微贷款专营机构。积极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在全省农信社建立220多个小微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优化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体系,简化小微贷款审批流程,推行小微贷款后台集中评审,实现信贷评审流程化、标准化集中处理,探索出一条快捷、高效、深受欢迎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路子。截至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76亿元,较年初增加173亿元,增长28.59%,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目标,支持了数以万计的小微企业发展。
●构建新型贷款担保模式。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涉农部门、专业协会、担保公司等方面的互动合作,发掘各类中介组织、各种专业协会等信用资源,把贷款受益各方组织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构建“信用合作+专业合作”的新型信贷模式,走出了一条以综合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中小微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了更大的着落。全省农信社累计支持各类信用共同体1454个,累放信用共同体贷款96.12亿元。
●在全民创业中主动担当。全省农信社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全民创业热潮,以服务县域经济薄弱环节、支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己任,推出一系列有特色的创业贷款,满足了全民创业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积极与团组织互动,推出了“青年创业贷款”;与基层组织互动,推出了“双带致富”贷款;与妇联互动,推出了“巾帼创业”贷款;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互动,推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全民创业、富民兴赣”创业贷款荣获全国“最佳微型创业金融产品创新奖”。其中,再就业担保贷款发放额始终保持全省金融机构的领先位置,目前,累计发放下岗再就业贷款260多亿元,支持了40多万名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带动了100多万人就业,支持下岗再就业工作的经验受到国务院表彰。
致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热心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全省农信社在取得优秀经营业绩和丰硕发展成果的同时,始终不忘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关爱社会,扶贫济困,抗灾救灾,奉献大爱。
●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企业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经济的促进、对社会的贡献上,农村信用社作为江西最大的地方金融企业,在加快企业发展中,不断加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据统计,2012年全省农信社对国民收入贡献超过200亿元,创造税收20多亿元,成为全省纳税大户之一。
●创设百福慈善基金会。小学初中有义务教育,大学有国家助学,高中生因贫失学现象普遍。省联社以“帮困助学、奉献社会”为宗旨,重点帮助贫困高中生,于2011年发起设立全省首家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百福慈善基金会,向全省88个成员行社募集基金2亿元,每年将基金全部营运收益资助1万名以上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生。两年来,共捐献2400多万元资助了近2万名贫困高中学生,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荣获“江西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主动担当国家助学主渠道。九江、上饶、景德镇等6个设区市的农信社全面承担生源地助学贷款职责,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3.6亿元,帮助4.8万名贫困大学生圆了求学梦。代理高职和中职院校助学金发放工作,安全高效地完成助学金发放78万人次、金额逾10亿元,未产生学生投诉事件,有效落实了中央对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
●率先建立见习培训制度。省联社积极扮演“孵化器”角色,在全国同行业系统率先成立商学院,率先创造性地建立大学生见习培训制度,每年为大学生毕业生提供1000余个见习岗位,向社会公开招收大学生11200名,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平台。
●心系抗灾救灾。全省农村信用社心系灾区,情系灾民,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献爱心,及时为灾民送去温暖见真情。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新疆雪灾、江西九江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沙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信合员工心系灾区,纷纷慷慨解囊,共捐款捐物1200余万元,为灾民度过困难献上了浓浓信合情。在不久前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的同时,开通抗旱救灾贷款快捷通道,主动对接抗旱救灾资金需求,及时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和改善生活,力争把受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做好挂点扶贫工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扶贫攻坚工作计划,共投入扶贫资金1120万元,先后在永修县、峡江县、上栗县、莲花县、井冈山和湖滨社区等县市区开展挂点帮扶结对子活动,做到资金帮扶与智力帮扶相结合,项目帮扶与困难对象帮扶相结合、短期帮扶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创新挂点帮扶方式,丰富挂点帮扶内涵,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帮扶单位的一致好评,连续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省农村信用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一纵两翼”、“一群两带三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进一步加快金融创新,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为江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力实施全面互动发展战略。坚持“信用为本、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与政府经济发展战略互动、与农村社区信用文明建设互动、与各类经济组织互动、与政府社区基层组织互动、与各级政府扶持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互动,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赢得了各级政府、各类经济组织和广大城乡居民的信赖,构建了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省联社持续落实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引导南昌、上饶、九江、景德镇、鹰潭、抚州、吉安等地农信社,主动融入发展战略,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创新贷款服务方式,大力支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大力支持水产畜牧业发展,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大力支持农副产业加工业发展,大力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力支持等鄱阳湖城市群、产业群、生态群建设,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2012年,发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贷款887亿元。
●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省联社快速响应省委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号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原中央苏区金融服务工作,出台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二十一条措施,突出信贷支持重点,大力支持原中央苏区“三农”和小微企业,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和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红色旅游业,大力支持土坯房改造等民生工程,让苏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振兴发展,与全省人民一起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小康生活。2012年,赣州、吉安、抚州等地农信社发放了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贷款49亿元。
——引自2013年9月24日《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