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呈持续高发之势,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不久前,准大学生徐玉玉及大学生宋振宁因电信诈骗不幸离世的案件更是引发公众关注,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2016年以来,江西新余农商行按照公安机关、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及省联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加大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力度,提升员工防范能力,帮助客户识别电信诈骗事件9起,为客户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有效保护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健全工作机制,规范业务操作
严格规范发卡审批流程,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他人身份证或一人办理多张银行卡实施电信诈骗。一是加大科技支撑,通过系统自动控制发卡数量。目前,新余农商行的业务系统已实现开卡控制功能,可以自动识别客户在本行的开卡数量,并给出相关提示。该行做出如下规定:对曾参与出租、出借、出售本人或他人借记卡账户及相关各类验证工具的客户,不得开办2张以上借记卡;对已开办4张或4张以上银行卡的客户,基本上不再办理开卡业务。二是加强外省籍客户开户审核。营业网点须严把准入关,在办理外省籍客户开户申请时,要求对方填写本地详细居住地址、核验预留电话号码,说明开卡具体用途、提供职业信息等,必要时需上门核实其住所、工作单位等情况。三是提高存量银行卡使用效率。该行积极与社会保障、公益补贴等资金发放单位沟通,争取一卡多用,提高单卡使用的效率。
加强客户身份的真实性核查。新余农商行严格执行银行卡账户开立实名制。当客户开卡时,必须通过客户身份识别和联网核查,同时应留存办卡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且要求本人亲自到柜台办理。对企业代发工资等批量业务,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和代发人的身份证,并统一设置初始密码,首次使用时必须由本人到柜台激活并重置密码。目前,该行通过网点自查及跨地市交叉检查,严格落实银行卡账户客户身份核实工作,在办理开卡、卡激活,开通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时均已做到核验身份证并留存身份证复印件,有效防止了违规代开、违规批量开卡等情况。
加大银行卡的使用排查力度。对于开卡超过4张及代理开卡超过3张的客户,新余农商行采取逐户落实到网点、落实到客户的方式,通过系统查询客户联系方式,确认客户所开卡是否出于本人意愿、是否由本人使用等情况,并向客户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引导客户注销多余的银行卡。
发挥信息科技系统的作用。2016年8月1日,新余农商行顺利上线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交易风险案件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涉案账户紧急止付、快速冻结、信息共享、快速查询等功能。同时,做好异常开卡等现象的甄别、复核、审核工作,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系统在防范电信诈骗工作中的作用。
丰富宣传手段,提升客户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
开展网点宣传。新余农商行在各网点显著位置摆放银行卡安全宣传展架和宣传折页,并在网点LED屏幕上播放“看好自己的卡、管好自己密码、保护好个人信息”等宣传信息,引导客户正确使用银行卡,提示客户在接到陌生人要求汇款的电话、短信及中奖等信息时,提高警惕,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在网点营业窗口醒目位置张贴“不要向陌生人汇款、谨防诈骗”的提示。
加强柜面宣传。要求网点大堂经理、柜员将防范电信诈骗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提醒客户不要相信任何冒充公检法、社保、医保、银行、电信等工作人员,以银行卡消费、银行卡扣年费、退税奖励等事由索要钱财的行为。同时,提醒客户将身份证、银行卡等分开保管,不要将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及银行卡和存折的密码泄露给他人。
拓展宣传阵地。通过“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服务月活动及防范电信诈骗专场宣传活动,采取客户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教育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及时揭露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法,宣传和强调银行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普及安全用卡知识,培养持卡人的安全防范意识。
丰富宣传手段。借助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银行网站等宣传媒介,增强银行员工及客户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培训教育,增强银行员工识别电信诈骗的能力
新余农商行利用例会、晨会,组织员工了解国内发生的电信诈骗犯罪典型手段和形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强化其防范诈骗的意识。同时,积极组织相关岗位员工参加中国银联江西分公司开展的“银联杯”银行卡知识大赛等活动,丰富员工的银行卡知识,提升其业务技能和鉴别电信诈骗的能力,形成防范电信诈骗的长效机制。
加强对代理开立银行卡账户的监控。对于代理开立的借记卡,若卡片状态为未激活状态,则只支持存款转入等贷方交易,不支持取款、转出、消费、理财投资等借方交易,并及时提醒代理人。网点柜员、大堂经理及相关负责人对办理汇款的客户进行认真核实,尤其重点关注中老年客户和农村客户等易受骗人群,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劝阻核实,必要时报警处理,筑牢防范电信诈骗的防线。(中国农村金融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