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为薄弱的基础上,农信社10年改革尽管取得了脱胎换骨的成绩,但在经营管理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历史形成的大量不良贷款和亏损挂账,对农村信用社存款开户的歧视性政策,承担大量政策性支农任务而未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等,都是一些综合性的复杂难题,除了农村信用社积极作为以外,更需要国家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出台系统的解决方案。
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04]66号)下发以后,各地在取消对农村信用社不合理的限制性政策和规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总体落实效果不理想,目前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性限制政策还大量存在,有的部门明文规定系统内资金不得存放农村信用社,如财政部财办库【2006】12号规定原则上各级财政国库部门应在当地国有、国家控股银行开立财政资金专户;财政部、劳动保障部财社字 【1999】60号、财社字【1999】117号、财社【2003】47号规定社保基金专用计息账户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国家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监察部建金管发【2004】34号、建金管【2006】190号规定住房公积金缴存账户的资金必须在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范围内办理账户设立、缴存、归还等手续;还有现在开展的新农保、新农合两项资金,卫生部、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根据1997年以前相关部委做出的规定,要求社会保障属性的资金只能存放在国有商业银行。
这些歧视性规定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弱化了农村信用社为农服务功能。
历史包袱仍然较重
记者在江西采访时发现,就业务规模而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整体上不亚于各国有商业银行;就历史包袱而言,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更重,且更具复杂性、社会性,但得到国家化解历史包袱的政策却相差巨大。以江西省为例。工、农、中、建等主要为城市服务的省级国有商业银行历史包袱国家全部承担,每家化解的历史包袱都在200多亿元;但面对交由江西省政府管理以前全省农村信用社形成的200多亿元不良贷款、近30亿元历年亏损挂账等沉重历史包袱,除26亿元的专项票据外,国家不再承担,实际上把历史包袱交给了省级政府和农村信用社自己解决。历史包袱是导致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过自身努力还不能达到银行业机构标准的主要原因。
涉农贷款税收需要减免政策
农业属弱势产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农民是弱势群体,承担风险能力很弱,在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的现状下,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就向支持“三农”的金融机构转移。像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目前100多亿元的不良贷款中,多数都是由于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转移而形成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长期承办财政惠农政策性业务,经营成本高,为保证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农村信用社还必须承担农村金融服务的社会责任,对近1/4地处偏远山区不具备商业可持续条件的亏损网点仍要予以保留。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十分有必要制定一种风险补偿和分散的机制,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解决农村信用社因承担政策性业务的亏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亏损不能从经营本身得到弥补的问题,避免金融机构以提高贷款利率造成各种风险最终仍由农民自身承担。深化改革期间,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出台了降低营业税、免征所得税的配套政策,这项政策只能缓解当期农村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大的问题,而不能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且该项政策实行6年后到2009年年底就停止了。
为长期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江西省农信社理事长肖四如建议,国家能否参照国际上通行做法,将减免税收政策制度化、长期化,对涉农贷款实行低税或者免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长期推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目前,财政部在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南、云南、新疆、江苏、安徽、内蒙古等9个省份试点,对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幅超过15%的县域机构,对其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增量超过15%部分,按2%给予奖励),鼓励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户贷款的投放;对农村信用社每年因执行农贷利率而少收的贷款利息给予财政拨补;对农村信用社股本金红利所得免征或少征所得税,提高其股金稳定性,增强其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还需配套
建立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仅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不行的,必须配套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不仅要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在农村积极打造诚信的信用环境,还要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可以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对参加种养保险的农户实行政策性保费补贴制度,变灾后救灾为灾前预防,有效分散农业信贷风险,避免风险完全由农村金融机构承担。同时,还要建立完善农村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如农村担保机构、信用评价体系等。建立农村担保机构,可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出资组建新的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企业和农民提供担保;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可结合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设、农户评级授信结果、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对农户信用状况进行科学分析评价,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引自2013年10月11日《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