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主站

本网站支持IPv6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新型城镇化环境下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经营战略研究

来源:金融时报 时间:2014年03月10日 作者:应勇 浏览量:  字体:【 】  【打印】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表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主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统指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选择适合新型城镇化环境下的经营战略,在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形成自身竞争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当下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机遇与挑战

  城镇化是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投资与消费的联结点,既是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也是推进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转型发展的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给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发展带来新一轮机遇与挑战。

  (一)城镇化建设给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发展带来的机遇。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相关产业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的过程。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给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是城镇化建设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过去十几年,中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并由此带来中国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成倍增长。经济决定金融,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直接带动了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为例,2013年6月底各项存款余额36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84亿元,存贷款规模是江西省联社成立之前(2003年底)的8.3倍。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热潮,也将给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城镇化建设产生旺盛金融需求。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等方面需求的大幅提升,除了地方财政投入等渠道外,银行贷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此外,城镇化建设意味着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将衍生大量小额信贷的需求。这些,都给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带来巨大的业务拓展机会。三是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经过60多年的改革发展,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我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优势:机构数量多,网点遍布城乡;县级独立法人,经营机制灵活;国家支持三农,各项政策倾斜;长期扎根地方,客户资源丰富。这些特点使其在对接城镇化各类金融服务需求过程中,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

  (二)新型城镇化环境下农村中小银行机构面临的挑战。在看到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中小银行机构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更大挑战。在新型城镇化环境下,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将主要面临四大难题:一是市场竞争的压力。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调整战略目标,重回农村阵地,将网点向乡镇延伸;邮政储蓄银行也定性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种股份制银行纷纷到市县设立分支机构,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及其他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二是监管政策的压力。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经营机制灵活优势的同时,在当前监管政策环境下,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劣势。如根据监管规定,银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不得高于10%,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不得高于15%,全部关联度不应高于50%。作为中小型法人银行机构,农村中小银行资本总额一般较小,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一视同仁”的监管规定,就限制了其对接城镇化建设中大项目和大客户的能力。三是产品创新的压力。目前,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业务经营仍然较为传统和粗放,创新意识不强、专业人才匮乏、业务种类单一、科技水平较低,产品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四是风险管控的压力。受地方政府财力限制,城镇化建设资金依然主要依托信贷资金的投入,其中暗藏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包括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等。这对风险管控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二、新型城镇化环境下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经营模式选择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创新思路、找准定位,选择既适合新型城镇化环境、又符合自身实际的经营模式,有效对接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加快推进自身业务发展。

  (一)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战略。从金融体系的完善、城镇化建设的需求以及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应坚持“社区性、零售型”的市场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所谓社区性,就是植根于社区,服务于社区;所谓零售型,就是主要以服务零售型客户为主,包括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等。之所以确定这一战略定位,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网点分布广,贴近农村和城镇,与相关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二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个私民营经济等将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有着强烈的金融需求,而其他商业银行不太关注这些经济薄弱领域,业务发展空间广阔。三是当前地方金融体系中最缺的是社区性、零售型金融服务,该战略定位有利于形成自身市场优势和合理的市场分工,与其他银行机构在开展竞争的同时形成互补,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实行“一级法人、双层经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服务对象和经营环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服务对象既有大量分散的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等小型客户,又要对接城镇化建设中大项目和大客户;既要为客户提供存、贷、汇传统业务,又要满足客户理财、票据、电子银行等现代金融服务需求。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必须适应服务对象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寻找对接多层次、多元化客户金融需求的最适合的经营模式。结合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普遍实行以县级统一法人的实际,推行“一级法人、双层经营”的模式就成为一种最佳选择。双层经营模式的一层是基层网点,重点对接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零售型客户。除满足辖区内基本金融服务外,通过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抵质押贷款等方式办理零售业务,以满足大量小额分散的传统金融需求,保持基层金融服务的灵活性。双层经营模式的另一层是法人本部,成立前台客户服务部门,重点对接城镇化建设中的大型项目和法人客户。充分发挥法人本部信息、人才、风险控制等方面优势,形成和增强直接服务较大规模项目和客户的能力。双层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上下联动,以实现城镇化建设中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与不同层次的金融供给有效对接,探索具有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自身特色的经营模式。

  三、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创新经营模式,是在新型城镇化环境下,农村中小银行机构适应服务对象、经营环境、管理体制变化的必然选择。经营模式的创新,对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找准市场定位,打造竞争优势。根据“社区性、零售型”的市场定位,找准目标客户,加强营销对接,形成竞争优势。重点应拓展以下市场领域:一是城镇经济。县以下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其业务拓展的优势所在。要通过服务城镇经济,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社区经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民变身为社区居民,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要积极为其生产、生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包括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投资理财、电子银行等。三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将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主要渠道,这方面的服务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有明显优势,应该成为其重点支持对象。四是园区经济。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同时因为它是新区,所以金融机构竞争都是公平的,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更应该积极主动争取。五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跟农业、工业联系密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常是设在城镇,然后辐射到广阔的农村。作为一种广义的为农服务,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调整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双层经营模式管理要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机构设置,做强法人本部客户服务部门,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一是明确各个层级职权。法人本部除履行管理职权外,还要建立直接经营的优势,直接受理客户需求,主要针对大客户、较大项目提供服务。基层网点继续保持经营的自主性、灵活性,发挥立足社区的优势,服务好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等中小客户,同时积极向法人本部推荐优质大客户、协助维护客户。二是科学设置组织架构。在法人本部设立公司业务部、贷款服务中心等前台部门,具体负责对接公司类客户或大额贷款客户、审查贷款资料、调查贷款项目,对贷款是否可行提出意见和风险防范措施,贷款发放后负责贷后管理。基层网点办理小额贷款业务的,强化小微客户经理岗位要求,形成相应的服务能力。三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信贷业务是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风险高度集中的业务领域,这就要求经营贷款业务特别是法人本部信贷业务部门员工品德好、业务熟、营销能力强,因此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应给予倾斜,确保客户经理队伍具有充足的数量和较高的素质。

  (三)创新产品服务,对接客户需求。根据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实现与客户“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打造信贷品牌。巩固和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原有信贷产品,大力拓展信用共同体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城乡居民消费贷款、银团(社团)贷款等信贷业务,培育一批有特色、风险小、效益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贷品牌。二是加强业务创新。加强横向合作,引进先进的金融产品和管理技术,组织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业务的推广,包括票据业务、资金业务、理财业务、外汇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全方位、多领域发展业务,多层次、广覆盖地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建立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系统和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管理系统,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支撑未来业务应用的先进信息技术系统。积极开发和大力拓展银行卡、自助设备、转账终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产品,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金融服务。

  (四)健全考核机制,形成有效激励。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双层经营模式高效运作的必然要求。一是坚持权力与责任挂钩。建立完善法人授权制度,根据营业网点辖区经济状况、业务规模、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不同,合理确定信贷审批、财务开支等权限,增强基层网点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同时,建立和强化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实现权责对等,有效防范风险。二是坚持收入与业绩挂钩。运用平衡计分卡、360°考核法等现代科学的考核方法,对基层网点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法人本部前台部门推行事业部制管理,对员工营销业绩也要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挂钩,充分调动员工营销客户、拓展业务的积极性。三是坚持费用与业务挂钩。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分年(季、月)下达业务经营目标,并建立业务拓展费用与业务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紧密相连的分配和考核办法,充分发挥费用配置对促进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

  (五)坚持审慎经营,加强风险管控。始终把风险管控摆在首要位置,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推进中小银行机构业务发展。一是加强规制建设。坚持制度先行,确保业务开办到哪里,制度流程就覆盖到哪里,风险防控就跟踪到哪里,保证制度流程对每个岗位、每项业务、每个环节的全覆盖。二是健全监控体系。由法人机构向基层网点派驻委派会计(或运营主管),进一步强化其监督职能,对所在单位各个岗位落实制度、每笔业务合规情况实行现场监督和风险把关。同时,有效运用远程电子监控、异常交易信息监控等非现场监控手段,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三是加大检查惩处力度。法人本部各业务条线部门、特别是稽核监察部门,经常性组织开展稽核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责任,堵塞漏洞。四是加强重点风险防控。在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还要重点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控,特别是要高度关注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及贷款集中度的风险,关注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转嫁的风险,保证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28号

版权所有 @江西南昌农商银行 备号:赣B2-20050068号-1

电话:0791-0000000 邮政编码:333500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